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我最近在搞的一個小東西,叫做「影子學習單」。一開始聽到這個名字,大家可能一頭霧水,啥玩意兒?別急,待我慢慢道來。
話說前陣子,我正煩惱著怎麼幫我家那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臭小子提高語文能力。你知道的,現在的孩子,整天抱著手機、平板,對閱讀的興趣越來越低,這可愁壞我。於是,我就開始琢磨,有沒有什麼辦法,能讓這小子在玩中學,寓教於樂嘛
就在我苦思冥想之際,突然靈光一閃,想到「影子」這個概念。你想,影子這東西,孩子們肯定都見過,而且覺得挺有趣的,對?如果我能把語文學習和影子結合起來,那豈不是事半功倍?
摸索階段
- 第一步:找素材。 我先是在網上搜羅一大堆關於「影子」的資料,什麼教學大綱、課文範例、教學目標等等。我把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裡關於「影子」的內容仔細讀一遍,心裡大概有個底。
- 第二步:定目標。 光有趣還不行,還得有實質性的學習內容!根據課文內容,我初步設定幾個學習目標:一是讓孩子認識「影」、「前」、「後」這些生字,以及它們的偏旁部首;二是學會寫「在」、「後」這些字,還得掌握「斜鉤」這個筆畫;三是能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。為增加趣味性,我還加個額外目標:讓孩子解影子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。
設計階段
有目標,接下來就是設計學習單的具體內容。這個過程,我可是絞盡腦汁,反覆修改好幾遍。最開始的版本,我自己都覺得無聊,更別說吸引孩子。後來,我慢慢摸索出一些門道,主要就是要把學習內容融入到各種有趣的活動中。
- 活動一:猜字謎。 比如,我設計一些關於「影」、「前」、「後」這些字的字謎,讓孩子猜。猜對有獎勵,猜錯也有提示,總之就是讓他保持興趣。
- 活動二:找不同。 我找兩張相似的圖片,讓孩子觀察,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。然後,我引導他用「在…前面」、「在…後面」這樣的句式來描述這些不同。這樣,既鍛煉他的觀察能力,又練習句式表達。
- 活動三:角色扮演。 我和孩子一起,扮演課文中的角色,進行對話練習。我還特意準備一些道具,比如手電筒,用來製造影子,讓他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。
- 活動四:畫一畫。 最後,我讓孩子把他學到的關於影子的知識,用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。這一步主要是為檢驗他的學習成果,同時也培養他的創造力。
實施階段
學習單設計好後,我就開始在兒子身上「做實驗」。一開始,這小子還挺抗拒的,畢竟是學習嘛不過,當他發現這些活動都挺好玩的,慢慢就投入進去。我們一起猜字謎、找不同、演課文,玩得不亦樂乎。最讓我欣慰的是,他居然主動要求我給他講更多關於影子的故事,還拉著我在不同的時間、不同的地點觀察影子的變化。
反思與改進
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,我發現「影子學習單」的效果還是挺不錯的。兒子的識字量明顯提高,朗讀課文也更流利、更有感情。而且他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大大提升,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。當然,這個學習單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,比如活動形式可以更豐富一些,學習內容也可以更深入一些。後續我還會繼續研究,爭取把它做得更希望能幫到更多像我一樣的家長和孩子!
總之,「影子學習單」是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次小嘗試,雖然過程有點辛苦,但看到成果後,覺得一切都值!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。以後有機會,我再跟大家分享更多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「歪門邪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