吼,今天來跟大家聊聊我這段時間碰到的事兒。起因是我家那小鬼頭,平常在家裡活蹦亂跳的,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,可一到外面,特別是學校,就跟變個人似的,一句話都不說。一開始還以為他是害羞,但時間久,就覺得不對勁,這不,就開始一段尋醫問藥的歷程。
開始,啥都不懂,就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。先是各種上網查資料,一開始是毫無頭緒,然後我慢慢的從一堆信息裡慢慢開始篩選,到處問人,看有沒有類似經驗的家長可以取取經。這不查不知道,一查還真給我查出點門道來。原來,我家孩子這種情況叫做「選擇性緘默症」,就是那種在某些場合能說會道,但換個環境就閉口不言。這下心裡有點底,但同時也更慌,這「症」一聽就不是啥小毛病。

接著,就開始找醫生。這過程也是一波三折,跑好幾家醫院,掛不同的科室,心理科、精神科都看個遍。有的醫生說是環境因素,有的醫生說是心理問題,還有說是發育問題的,反正是眾說紛紜,聽得我頭都大。最後,在一家省級醫院,一位看起來就挺資深的老醫生給出比較明確的診斷,就是選擇性緘默症,還給推薦治療方案。
治療過程
治療方案主要是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。過程大概是這樣的:
- 建立信任:
- 一開始,醫生主要就是跟孩子聊天,玩遊戲,試圖跟他建立信任關係。這一步還挺關鍵的,因為孩子得先信任醫生,才能配合後續的治療。
- 心理疏導:
- 在建立信任之後,醫生就開始慢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試圖找到他不說話的根源所在。這個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,因為孩子可能不太願意表達自己,或者不知道怎麼表達。
- 行為訓練:
- 醫生還設計一些小任務,讓孩子在特定的場景下嘗試開口說話,並給予正面的反饋和鼓勵。比如說,讓他在家裡練習跟我們說話,然後再慢慢過渡到在學校跟老師、同學說話。
整個治療過程持續大概半年多,期間還結合一些家庭環境的調整。比如說,我們在家裡儘量營造一個輕鬆、開放的氛圍,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,不要給他太大的壓力。同時,也跟學校的老師進行溝通,希望老師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理解。
現在回頭看,這段經歷真是不容易。孩子現在的情況好很多,雖然偶爾在某些場合還是會有些沉默,但比起以前已經是天壤之別。他現在在學校也能跟老師、同學正常交流,性格也開朗不少。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,也覺得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總之,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「選擇性緘默症」這個問題的複雜性,也讓我學會瞭如何去面對和處理它。希望我的分享能夠給有類似困擾的家庭一些幫助和啟發。記住,遇到問題不要慌,積極尋求專業的幫助,總會找到解決辦法的。雖然網上也有很多說這個症狀是可以慢慢自愈的,也有說無法完全治愈的。但是,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,家長們還是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,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。千萬不要灰心,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,陪著孩子一起走過這段艱難的時期。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做,一切都會好起來的!